明时资讯

行业资讯

个税专项附加扣除,期待民众可以“少跑腿”

2019年元旦起,新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将全面开始实施。12月22日国务院发布了新版的《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采用的是综合征税方法,对大多民众而言,新的个人所得税计算和缴纳手续将会变得更复杂。《扣除办法》强调了“公平合理、利于民生、简便易行”的原则,我们期待它得到贯彻,从而让个税法修订的制度变迁让纳税人负担变得更为公平,又不至于给百姓造成太多困扰。

新个税法的基本特点是:决定税负时突出每个人与他人的不同。在旧的个税法下,每个人的每一笔收入均是单独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的。例如,年收入为五万元的甲和年收入为十万元的乙,获得一笔1000元的劳务报酬时,均无需就800元的部分纳税,而他们就200元的部分缴纳的税收是一样的。而在新个税法体系下,在减除20%即200元后,甲和乙需要将剩余的800元纳入各自的综合所得收入计税,最终缴纳的所得税额很可能不同。

有意思的是,总收入较高的A并不必然比总收入较低的B缴纳更多税。这是因为新个税法有复杂的专项附加扣除,即纳税人有必要的支出时,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扣除。这包括子女教育、纳税人自身的学历和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赡养老人六大类,其中有的是定额扣除,有的是据实扣除。

不过,扣除的前景很美好,但操作起来却很复杂。新的个税缴纳体系的对广大纳税人而言是一种全新的知识要求,对征税机关是一项巨大的工作挑战。新体系的平稳运行不会一蹴而就,中短期内一定程度的混乱、延宕难以完全避免,需提前有所准备。

新个税法的制度落实难点有二。一是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汇总计算超额累进税率(即所得越高的部分、税率越高),这些综合所得年收入额减除专项扣除后的余额超过6万元的人,需要自行办理汇算清缴的纳税申报。这意味着全年有多笔多来源零散无规律收入的人,增加了显著的记账算账的义务;那些年度毛收入比6万元略多的中低收入阶层,尤其面临“是否达标”的困惑。

二是前述专项附加扣除知易行难。一方面是人身关系的证明。法律允许人们养老抚幼时,扣除相关费用,可户籍已经独立的子女扣除赡养老人时,是否又将遭遇“如何证明我妈是我妈”的困难。散居多个城市的多个子女分摊扣除赡养老人的费用、纳税人代替已故的父母赡养祖父母外祖父母时,证明难度还会进一步增加。

另一方面是据实扣除的票据的审核。正值年末,很多人想必都在为医疗保险费用报销或其他发票的报销而忙得焦头烂额。在国家财务审核制度日趋严格的情况下,很多人都曾由于报销方式包括发票粘贴顺序不符合要求而被财务人员“打回”。而新个税法下的扣除算法更为复杂,如大病医疗费用扣除限于扣除医保报销后个人负担超过15000元、不超过95000元的部分。

将来,千军万马般的民众,包括不少缺乏报销经验甚至阅读理解能力有限的人去税务部门办理扣除时,是否会由于对原始票据的保存、整理的欠佳,而在落实扣除时出现严重的“堰塞湖”,值得关注。若由于行政办事效率的欠佳甚至个别办事人员的刁难,而令部分人觉得经不起折腾、望而却步,索性不去申请扣除,岂不有违国家“公平合理、利于民生、简便易行”的初心?

故而征税机关首先应当提前准备、未雨绸缪,付出必要的人力物力为纳税人进行讲解。其次,征税机关应当认识到这次个税法修订的本质是让利而非争利,是便民而非扰民,是为纳税人服务,而不是把他们当贼提防。故而在执行时,应当对纳税人做“善意推定”而非“恶意推定”。

在征收管理上,财税法专家提出应尽快打通涉税数据跨省市、跨部门流通的关键环节,推动税收治理领域相关服务、执法、信息的高效协同联动。例如,美国的个人所得税通过网络、电话和金融机构等已经实施了支付电子化,纳税人可以选择每日、每周或者每季通过美国联邦电子支付系统缴纳税款,也可以委托金融机构通过该系统缴纳。英国和瑞典等国家实行的税收代码制度,即一出生就拥有个终身税务号码,用于税务申报、银行开户、社会保险缴费等其他一切经济活动,税务部门可以通过这个税务号码掌控纳税人的收入来源、经济活动和财产状况,减少民众提供各种材料的烦恼。

在事实不能简便快速地查清时,可以尊重纳税人“话语权”、允许他们自行书面宣告相关亲属关系、抚养赡养关系等的存在,对于大病医疗、住房租金等原始证明材料零散的支出事项,可以在进一步调研的基础上,探索改为定额减除、直接惠民。例如,税务局自行与住房建设部门联网查询,发现纳税人在主要工作城市无自有住房的,直接扣除定额租金。毕竟,对纳税人说明证明成本和征税机关审核成本的降低,亦是社会财富的节省。


微信扫码关注「明时量化」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海德三道19号 海岸城大厦西座1706室   电话:0755-21677939
Copyright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深圳明时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10582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