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时资讯

行业资讯

2018:政策热点中的改革逻辑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也是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面对愈加纷繁复杂的大棋局,如何在改革“不惑之年”迈出新的步伐,变得尤为重要。

“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为中国进一步改革指明了方向。李克强总理指出,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勇于自我革命,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

个税新政、营商环境改善、放管服改革、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再升级……2018年的这些政策热点,无一不在谱写着中国改革的路线图。而优先解决哪些问题,以何种方式解决这些问题,则关系到新时代中国改革的方法论。

为此,凤凰网政能亮特别对2018年的政策热点进行了“小数据”分析,试图从中央所关心、挂念的问题之中,读懂中国深化改革的逻辑与章法。

一、“盯”出来的营商环境

一年时间,国际名次提升32位。2018年,世界银行一口气将对中国营商环境的评价从2017年的第78位提升至第46位。

而在这组数据背后,则是中央对营商环境贯穿一整年的持续性关注。

在首届进博会、民营企业座谈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重要场合,中央多次定调: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对此,国务院的具体部署也彰显出十足的决心:在全年38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简称国常会)中,有13次会议涉及营商环境的改善。

在某种程度上,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就是要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从存量中谋求增量。关于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经典问题,中央在营商环境上的探索意味着新的尝试。

正如著名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在《变革中国》中所说:从本质上而言,地方政府所做的,是提供一种组织服务,即让所有的生产要素组织起来,更好地为企业所用。

凤凰网政能亮发现,相较于“有所为”,中央在“造环境”的问题上首先做的是引导地方政府学会简政放权、“有所不为”。

2018年的简政放权,可以用“减”和“降”两个字来概括。这项改革背后的逻辑,就是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其中,“减”主要包括缩减流程、精简事项和压减时间,极大缩减了“无谓”事务的存在。人们不必再提供“你妈是你妈”等奇葩证明,对企业类事务也主要由事前审批转变为事后监管。“降”则主要包括降费和降税,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呼吸”空间。

而面对政策落地后的相关问题,政府也体现出了积极应变、不断“迭代”的特点。以“双随机、一公开”为例,从2015年国务院首次下发通知,到2018年要求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市场监管方式,这一机制不断调试,完成了从“基础版”、“通用版”到可推广版的演变。这一方法论,解决的是把握改革时机与审慎落实政策之间的矛盾。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如何处理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一直是一项重要议题。 在营商环境改善问题上,“摸着石头过河”的经典经验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比如,先行先试的上海自贸区,正逐渐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可复制经验。2018年有媒体报道:上海自贸区挂牌仅仅三年便吸引了超过4万家企业前来注册——这一数字是挂牌前20多年的总和。中央也要求上海市认真落实改革方案,用一年时间形成更多可复制的经验。改革成果的传导机制,变得更加注重效率。

正如世界银行官员在评价中国进步时所说:“宣布一项改革并不意味着营商环境就改善了,只有当改革真正落到实处,才可以称之为优化营商环境。”

二、民营企业:在不确定中创造确定性

2018年,我国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明显上升,下行压力有所加大,国际环境也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而随着一些民企资金链出现状况,部分民企不得不向国企寻求“庇护”,一时间,“民营经济离场论”等说法甚嚣尘上。2018年11月,中央特别召开了民营企业座谈会,再次强调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让民营企业吃下定心丸。

正如政能亮专栏文章中所说的:审视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最为根本的一大因素就是通过思想解放,让经济社会主体感受到改革开放政策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无论是在税收、经济贡献、技术创新还是解决就业问题上,民营经济都不可或缺。可是,对于民营企业的定位,除了事实上的客观认定,仍需思想的坚定认知。熟知“皇甫平系列评论”的人都明白,当年为非公有制经济正名、达成基础性共识实属不易。因此,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这样的重申及时且必要。

凤凰网政能亮注意到,在帮助民营企业渡难关的过程中,中央采取的是针对痛点、持续发力的方式。这一做法,在证明此项议题的关键性意义之外,也反映了政府将新发展理念落实到现实之中的实干精神。其中,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就成为了2018年政府工作的重点。

“我今年特别关心一件事,就是着力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在2018年3月28日的国常会上,李克强总理6次提及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在11月29日考察江苏时,总理也是一下飞机就直奔一家专注服务小微企业的银行,关注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2018年,国常会七次为融资问题设立专门议题,远超2016年(一次)和2017年(两次)。

关于融资难问题,与前两年较为概括性的政策不同,2018年中央的要求更为具体,涉及部门权责清晰,也更加具备可操作性。

具体来讲,这些政策主要集中在设立担保基金、降利率、提额度和监管激励四个方面。这四项措施的落实,特别照顾到了中小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市场公平性和民营企业“强者愈强”的双重难题。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设立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的举措,改变了以往将担子全部加诸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的状况。就像黄益平等经济学家所说,金融机构多遵循市场规律。一些金融机构倾向于贷款给国企和大型企业,是由于缺乏完善的征信系统来判断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推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前提应当是维持金融市场的稳定,而政府则应负担支持中小企业的成本。

可以看出,从减税降费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中央的政策指向较为一致:都是在不确定性增强的大环境中,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确定性。

这样的确定性,既体现在树立信心、政策稳妥落实上,又应在制度上消除民营企业的不安全感。

三、兜底民生:坚守改革初心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如果民众的获得感不强,改革就不能称之为成功。2018年,中央关于民生领域的政策部署仍旧居于显著地位。纵观2018年国常会的97项议题,民生问题仍然占比最高。2016、2017、2018年,民生问题的占比分别为24.7%,23.6%和24.7%。

医疗、就业、住房、教育……中央对基本民生保障议题非常关注,这种“接地气”的议程设置也反映了民生问题的政策指向: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

其中,抗癌药品降价可谓标注了2018年民生政策的一个高光时刻。

在2018年两会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就说道:“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脱贫攻坚高度重视,对打赢这场攻坚战向全社会作出承诺。在贫困人口当中,很多是因为大病致贫,或大病返贫。所以我们要在巩固基本医保的基础上,把治大病的问题作为重点来抓。”

2018年4月,中央政府确立从5月1日起,实际进口的全部抗癌药实现零关税,并要求层层压减进口抗癌药品价格。6月,中央继续出台政策,确保抗癌药不会“税降了价不降”。7月,针对电影《我不是药神》引发的因病致贫问题讨论,中央政府也要求有关部门加快落实抗癌药降价保供等相关措施。

中央这种接地气、正视真问题、甚至有些“死磕”的态度,让问题得以缓解。药品价格真正降低了:2018年10月10日,抗癌药医保准入专项谈判落幕,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达56.7%。审批速度也加快了:九价人乳头瘤病毒(HPV)八天即获审批上市,与此前二价HPV疫苗十年才获批上市的历史形成天壤之别。

2018年,吉林长春长生问题疫苗案件,也再次彰显了“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案件发生后,中央高度重视,更是在8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听取关于问题疫苗案件的相关汇报。

而此次的问责工作,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处罚力度。正如政能亮专栏文章所说:一个好的政府故事,一定是有行动的故事。而且这个故事,一定要与弱势群体相连接,让恐慌不在,让信任可期。

中国发展所具有的韧性,既是基于坚持改革开放的决心和定力,又是源自审时度势、积极应变的改革方法论。而在改革途中,没有一条既有路径应当被完全依赖。

纵观2018年的中央热点政策,新时代的改革方法论渐次明晰,那就是在落实上重点突破、持续发力,在改革试验上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的有机统一,在不确定性增强的情况下为市场主体提供确定性,在民生议题上坚持兜底保障、坚守改革初心。


微信扫码关注「明时量化」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海德三道19号 海岸城大厦西座1706室   电话:0755-21677939
Copyright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深圳明时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10582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