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时资讯

行业资讯

政能亮丨用法治保障并巩固“放管服”成果

近年来,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为内容的“放管服”改革频频成为热词。用法治为“放管服”改革护航,推进“放管服”改革要筑牢法治保障的基石,也多次出现在国务院相关文件和总理口中。

近日,李克强在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正式公布,“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的表述,再次受到舆论关注。7月15日召开的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上,总理亦强调,更大力度改革开放的首项任务,就是“扎实落实‘放管服’改革新任务,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放管服”与“法治”仍然紧密相联,如影随行。

“放管服”改革是时代的产物,是民众的期待,也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牛鼻子”。这是一场重塑政府和市场关系、刀刃向内的政府自身革命。

刀刃向内、壮士断腕,完全依赖道德自觉,未免浪漫。放权其实也是放弃寻租的空间,这直接触动既得利益,而且还要持续触动,遇上些许抵抗与挣扎实是必然。

正因为此,“放管服”改革才需要与厉行法治协调同步,不光注重改革程序的正当性,也注重改革本身的合法性。比如,“放权”不只是各级政府以规范性文件的方式列举取消一些审批、许可事项就算完成了,在规范性文件之上,规章、法规和法律层面都要保持一致,确保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改革与法治同步发展。

十八大以来,在法治的护航之下,“放管服”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促进了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提升了开放型经济水平。“放管服”改革是一个过程,而不是毕其功于一役的一次行动。衡量“放管服”改革是否取得了应有成效,最重要的考核指标还得看看民众生活及办事是否更便利了,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是否更顺畅了。行政审批是不是更加规范了、清费减负是不是落到了实处、服务态度是不是已经转变。这些考核,服务对象的评价要远比政府部门的自卖自夸要更为令人信服。

从近年来各地政府普遍推行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一窗受理、一站服务”、“最多跑一次”和“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等利企便民举措来看,办事成本的确大幅降低,办事效率有了较大提升,过去的许多奔波之苦、冷脸之忧,已越来越少碰到。这些都是可喜且真切的变化。

从发展的视角来说,“放管服”改革刀刃向内对利益切割颇深,服务对外举凡民生的边边角角涉及颇广。“放管服”改革是民之所望、施政所向,而不是某一任领导拍脑瓜的决策。

一方面,“放管服”改革还得往深处走,往实里做,把该放的权放下、把该管的事管好、把该服务的服务到位,有效推进政府的治理创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真正提升民众和企业的获得感。另一方面,“放管服”改革仍应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既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依法解决阻碍和制约改革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又要以法治来保障和巩固改革的成果,防止好不容易取得的改革进展,因地方或部门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过去一些地方曾有“一任领导一任规划”之说;现在也要警惕“一任领导一任改革”,以改革之名否定前任的改革成果更可怕。这样的内耗不但不利改革的推进,还会让民众和企业无所适从,让政府的公信力持续流失。一面开疆拓土,一面巩固阵地,这样才能通过“放管服”改革这个切口,扎实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成法治政府、阳光政府、诚信政府、廉洁政府、理性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微信扫码关注「明时量化」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海德三道19号 海岸城大厦西座1706室   电话:0755-21677939
Copyright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深圳明时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10582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