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时资讯

行业资讯

“贫困生”身份认定变革体现人文关怀

近日出台的《安徽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实施办法》,取消了学生申请资助时需由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对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予以证明的环节,改为学生本人(或监护人)书面承诺。该政策一经披露,便引来许多网友的点赞。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之基,寒门子弟难上大学,也被公认为教育公平的一大痛点。十八大以来,帮助贫困生上大学,成为愈来愈重要的一项民生工程,从国家到地方,支持贫困生上大学的优惠政策,接连不断地出台。贫困生上大学要想获得政策帮扶,资格认定是绕不过去的坎。长期以来,一些地方为了确保贫困生认定的准确性,而忽略了对贫困生隐私的保护,以“公开透明”的名义,将贫困生家境等个人信息,暴露于众目睽睽之下。甚至在不少大学里,贫困生还被要求当众诉苦、互相比困,“比惨大会”一再上演。这些做法,给贫困生的心灵都造成了莫大伤害。如此背景之下,安徽出台“贫困生认定无需街道盖章”的政策,从权利本位而不是管理方便出发,以细心和善意呵护贫困生尊严和隐私的做法,值得肯定。

贫困生固然常被物质的匮乏所困扰,与此同时,他们更害怕被标签化,被区别对待。有些时候,尊严受伤害的威胁,比起生活的困顿,甚至更让他们感到恐惧。

此前有大学贫困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头上总顶个家庭贫困的帽子其实不太好受。我不太想公开太多的事。”因此,在贫困生的资格认定以及各种帮扶中,隐私保护当是最重要的前提。从保护贫困生权利出发,应当明确,贫困生帮扶,绝不能采取大张旗鼓的方式。贫困生身份认定,程序越简便越好,贫困生的隐私,公开的范围越小越好。在贫困生相关的审核中,要给予他们应有的信任。用一纸书面承诺代替街道盖章,这就大大降低了贫困生隐私泄露的风险,也减少了冗长的审核程序。

资助贫困生时,绷紧“保护尊严和隐私”这根弦,其实早就是国际惯例。在德国,申请国家助学金时,贫困大学生只需向税务、财政部门申请,无需经过学校,学校没有能力、也没有权限公布助学金发放的名单。应当说,最近几年,尊重和保障贫困生权利,正逐渐成为共识。2017年,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保护受助学生尊严”。此后,“当众比穷”的现象开始逐渐退潮,保护贫困生隐私的新思维也不断涌现。

一些大学的政策也变得更人性化。例如最近,中国矿业大学因为一条“暖心短信”火了,这所大学依托校园卡消费大数据识别出困难学生群体,“悄悄”给饭卡里打钱,只用短信通知受助学生本人,以保护个人隐私。

但也不能不承认,人性化的举措,还远远没有普及。一些地方和大学,对于贫困生的各种审查仍过于严苛,缺乏以人为本的服务思维,导致大多时候,贫困生仍不得不在获资助与保尊严之间,被迫二选一。

“要为贫困学子创造公平的上升通道,让他们有机会上大学,能够和家庭条件好的孩子一样,拥有起点均等的竞争机会。”这逐渐成为社会共识。帮助贫困生上大学,这一民生工程,固然需要政府加大投入,提供更雄厚的保障,与此同时,也需彰显人文关怀,坚守“权利本位”,用“润物无声”式的帮助,避免给贫困生造成额外的精神负担和压力,让他们获得更多平等和尊重。


微信扫码关注「明时量化」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海德三道19号 海岸城大厦西座1706室   电话:0755-21677939
Copyright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深圳明时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10582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