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21省份密集开会!事关新型工业化
工业是综合国力的根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技术创新的主战场。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全国已经有21个省份召开了推进新型工业化大会,这些会议的共同点是,研究分析当前工业发展形势,在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全方位推进数字化转型、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加强战略部署,探索工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1、强化区域协作与产业集群建设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地方政府对于“新型工业化”的关注正在从省级层面向地市级层面渗透扩散。目前,深圳、武汉、张家口、萍乡等城市在省委顶层设计下已相继召开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其中,苏州、南通、张家港、淮安更是将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会议作为新年第一会来召开。
赛迪研究院新型工业化研究所所长李宏伟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2024年或有更多市县加入此行列,以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精神,加快落实相关要求,研究推进今后新型工业化推进工作,“形成同频共振、上下联动之势”。
需注意的是,近年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和竞争逻辑发生巨变,中国不少企业,特别是外资企业出现向东南亚、拉美等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部分产业领域甚至出现“未升级先流失”倾向,对中国的制造业产业体系的完整性和安全性造成挑战。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要巩固中国工业化体系完备性优势,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以国内产业转移替代国际产业转移,遵循国内版“雁阵理论”,积极推进东中西部产业转移,各地也要进一步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尤其是注重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建设,不断完善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的发展环境,通过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强化各类企业技术经济联系,提高产业协作配套能力,巩固和强化中国产业体系的完备性。
广东省在其“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大会”上提出,要聚焦拓展纵深,加快开辟产业发展新空间,积极向县域、海洋和区域协作要潜力要空间,不断拓展省内产业发展布局,坚持内外双向发力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挖掘增量、争创优势,持续增强广东产业发展韧性和竞争力。
吉林省则将新型工业化大会的重点放在了“深入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方面,该会议提出将进一步加强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西部大开发等重大国家战略对接,推进央企再布局、民企大发展、外资快涌入,不断增添发展新动能、拓宽发展新空间。
李宏伟表示,从此前合肥、成都等中西部城市的赶超实践可以看出,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也可以通过抓住技术进步和产业转移机遇,借鉴制度创新的经验成果实现逆势赶超,利用招大引强、链式发展、链群协同、营造生态等手段打造后发优势,重塑产业经济地理,实现新型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
2、多地划定2024年产业发展路线图
细看多地工作部署,产业向“新”而行成为共同点,尤其是沿海经济大省把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作为重中之重,并提出发展目标和务实举措。
江苏省新型工业化推进会议提出,要统筹推进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三大任务”,聚焦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0条产业链,强化产业集群思维,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抓好强链补链延链,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作为传统制造大省的山东省则提出,要在改造传统产业上持续加力,聚焦冶金、化工、轻工、建材、纺织服装、机械六大重点产业,加大技改力度,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布局优化。要在培育新兴产业上持续加力,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医药、绿色环保、新能源汽车、安全应急装备七大重点产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促进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要在布局未来产业上持续加力,重点瞄准元宇宙、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未来网络、量子科技、人形机器人、深海空天七大未来产业,加强前瞻性研究布局,建好未来产业先导区。
不过,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不少省份的重点新兴产业类目存在重合,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名目在各地的新型工业化大会和经济工作会议上被屡次提及。市场上也担心会出现区域间主导产业选择趋同的情况。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魏琪嘉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各地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未来产业将为充分进行市场竞争培育更多的参与主体。如果仅允许和鼓励某个或者少数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会导致行业垄断,还会造成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
“尤其是大量未来产业企业仍属于发展初期。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虽然已经被地方陆续布局,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和市场化规模,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过早地进行产业限制并不是好事。而且中国拥有超大规模内需市场,面对多层次市场需求,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多点布局仍然是必要的。”魏琪嘉说。
李宏伟认为,要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地方实践探索的关系,既要做好全国一盘棋的统筹布局,以主体功能区战略引导产业发展,又要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能动性,引导各地立足自身条件禀赋与产业基础,构筑产业特色优势,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产业布局。要充分发挥高新区、经开区等各类园区在发展先进制造业、科技自立自强、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的促进作用,支持各地创新探索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模式与实践路径。
3、中西部地区强化工业绿色低碳发展
坚持绿色低碳,是目前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一项重点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中国目前的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仍滞后于预期进度,需要进一步完善能耗及碳排放强度管控政策,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上马,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大力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
赛迪研究院节能与环保研究所所长赵卫东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十四五”的前两年,陕西、甘肃、青海等地区能耗增速较快,能效提升缓慢,能耗强度下降滞后于“十四五”目标进度要求,个别地区甚至不降反升,节能形势十分严峻。预计2024年,随着扩大内需政策的持续显效,高耗能产业生产逐步回暖,可能对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碳排放等造成压力,而且西部地区仍将成为中国高耗能产业转移主要承接地、主要集聚区,地区工业绿色发展压力将继续加大,形势将更加复杂。
目前召开新型工业化大会的西部省份也对绿色化发展有重点提及。比如云南省在产业规划中提出,推动绿色铝、绿色硅、新能源电池、生物医药、绿色能源、烟草、绿色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成链集群发展,推动有色、绿色化工、绿色钢铁、绿色建材、特色消费品等传统产业全面提质升级;陕西省要求,完善工业节能管理制度,推进绿色技术创新、绿色产品推广和绿色工厂建设,加快资源循环利用,努力以更少的能源资源消耗创造更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1月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座谈会,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部署,明确要加快构建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加强绿色低碳标准体系建设,积极打造绿色消费场景。加快推动工业节能提效,构建清洁高效低碳的工业能源消费结构,深入推进重点行业领域能效提升,完善工业节能管理制度。全面推动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加快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着力提升工业固废减量化和资源化水平。
赵卫东建议,接下来应当是加强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的跟踪管理,及时分析可能造成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碳排放大幅上升的潜在因素,准确提出应对措施。同时,强化西部地区新投产项目的环保、能效监管力度,实时掌握各大工业园区能耗、碳排放、污染物排放等数据,及时帮助企业进行针对性节能降碳减污技改。加大财政对西部地区绿色化改造支持力度,鼓励地方制定针对性的绿色金融政策,创新金融工具,创建绿色化发展氛围,为企业、园区节能减排、绿色技改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