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视野
《段永平投资问答录》:做正确的事,再把事做正确
知识的增长就像结网
人类的大脑可能是非常善于归纳总结以便于记忆的。从文学的角度来讲叫“教育的闭环”。
比如我至今记得初中的深秋早上,需要骑着自行车经过家门口的一小片池塘,去远在5km外的中学上学。
在无数个经过的一个大雾笼罩大地的早上,在池塘边,忽然想起了那句语文课本里学过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正如当时所见。
这是纸上与现实的印证。
还有更多的知识,是不同学科之间的渗透,比如神经学网络,将生物学与数学结合。参考生物学上人脑神经元传递信号的强弱,赋予不同的选择链路不同的数学权重,来达到预测结果推演的目的。
这是外在的学科交叉的应用。
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拓展自己的知识体系,就像在原有的绳结上继续打结,将不同的人的观点以及碎片化的知识串联起来,找到其中的联系,然后形成自己理解的认知。
而刚才提到的神经学网络人工智能算法模型,其实也和查理芒格的投资多元思维模型(也叫格栅理论)也有类似的观点:认为 “单一学科思维会导致愚蠢”。
日常需用物理学(临界点)、生物学(生态位)、心理学(认知偏差)等多学科原理交叉验证投资逻辑。例如,用 “社会认同倾向” 解释投资者跟风行为,用 “规模经济” 分析企业成本优势。
段永平、查理、巴菲特说了什么
巴菲特投资者大会上从来都是强调:买股票就是买公司,所以一定要买好公司,并且长期持有,拒绝“情绪不稳定的”市场先生的干扰。
“只在自己理解的领域投资”,避开复杂行业(如科技股早期),专注消费、金融、能源等 “简单生意”。他比喻:“投资就像打棒球,你不需要每次都挥棒,只需要等待进入‘甜蜜区’的球。”
查理也是强调长期主义,虽然他更加激进的选择了比亚迪等企业(当时没人能看懂)。他规定了自己 “绝对不做的事”:不碰杠杆、不投看不懂的行业、不与品行差的管理层合作。他说:“如果我知道我会死在哪里,我就永远不去那里。”
而现在正在看的段永平,不管是投资问答录,还是前些日子在校友会上的分享。主要的做法是:以 “本分” 规避投机诱惑,以 “平常心” 应对市场波动,以 “十年视角” 穿透短期噪音。
他的实践证明,价值投资不仅适用于传统行业,也能在科技领域开花结果(苹果、拼多多和英伟达都是他的重仓股),关键在于将能力圈拓展与时代趋势结合,同时严守能力圈边界。
正如他所言:“投资很简单,但不容易”—— 简单在原则清晰,不容易在纪律执行与认知进化。
总结这几位大哥的方法论,无非都是价值投资的长期实践,大概就是“大道至简”几个字罢了。
就像书中记录的:“做正确的事,再把事做正确。”
正确的事,无非就是选择的时候不要投机,研究懂了以后再入手。在生活中的长期主义无非也就是:饮食简单、注重身体、坚持阅读、自我反思。
把事做正确,意思是发现错误立马止损,“沉默成本不参与决策”。在生活中发现爱错了人、入错了行,也是类似的处理逻辑。
一个人的投资思路和生活哲学都是相通的。